夏鼐
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甘肅省臨洮縣衙下鎮寺洼山發掘了8座墓葬,出土了一批以馬鞍口陶罐為特點的文化遺物。
1945年夏鼐在寺洼山遺址正式發掘了6座墓葬,于1949年發表了《臨洮寺洼山發掘記》一文,把該遺址出土的文化遺存正式命名為寺洼文化。并根據發現的火葬墓材料,結合古文獻記載,首次提出寺洼文化為古代氐羌族的遺留。
1947年裴文中在寺洼山遺址又清理一座寺洼文化墓葬,出土陶器7件,有3件為馬鞍口雙耳罐。
解放后,這種以馬鞍口雙耳罐為特征的文化陸續得以大量發現。
寺洼遺址的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槨,除單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裝飾品及馬牛羊的骨骼,少數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車馬,表明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青銅器有戈、矛、鏃、刀和鈴等。陶器全部用泥條盤筑法制成,主要以泥質陶和夾砂陶為主,其中夾砂陶最多。器形主要有甕、鼎、豆、鬲、罐等,以罐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為雙耳馬鞍形口罐。在西和縣蒿林鄉欄橋和徐家碾墓地都發現有部分陶器陰刻各種不同形式的符號,以欄橋發現較多,共有40多件器物刻有20余種符號。這些符號多見于豆、雙馬鞍口雙耳罐和其他罐類上。比較常見的刻劃符號有:w、心、◇、X、8、十、#、坼、X、十等,被學術界認為是漢字的前文字形態。
西和縣博物館館藏馬鞍口罐
對于寺洼文化,俞偉超據史料所載推測其應屬氐羌族,胡謙盈認為是“薰育戎狄的文化遺存”,趙化成認為“可能是商周時期活動于西北的混夷或稱犬戎的遺留”,段連勤認為屬犬戎的孑遺,張天恩認為當作西戎民族文化,尹盛平、盧連成、楊銘、段渝、徐日輝等學者認為,是古代氐族的遺留。
俞偉超《關于“卡約文化”和“唐汪文化”的新認識》、楊銘《氐族史》認為,寺洼文化的來源可以上溯到齊家、馬廠乃至半山、馬家窯文化,其間的聯系是明顯存在的。
1958年考古工作者把1923年在青海省湟中縣云固川卡約村與下西河村發現被列入“寺洼文化”的部分分開,命名為“卡約文化”。各級考古發現的“寺洼文化”遺址分布于甘肅省定西、臨夏、白銀、平涼、慶陽、天水、甘南、隴南等市州境內,波及陜西省寶雞、漢中市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
從史籍記載和考古成果表明,寺洼文化居民的生活區域早期是在洮河、渭河、西漢水流域,以及白龍江和嘉陵江上游,后來不斷擴大,其后裔縮居今甘肅南部至四川北部7000余平方千米的摩天嶺南北兩側。
來源 :西和文博
本文采摘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