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文明源流,護佑文物生命,活化文化遺產,科技力量不斷激發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活力?!拔幕妥匀贿z產日”活動期間,第三屆“文物科技創新論壇”在四川成都召開。論壇以“文物保護與價值闡釋科技創新成果及應用”為主題,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聚焦考古與文化遺產價值認知、文物病害評估與保護修復、文化遺產風險監測與防控、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關鍵技術四個重點方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據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主要負責人介紹,2019年以來,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題任務先后啟動了36個項目。來自全國文博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個科研團隊,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文化遺產風險監測與防控體系構建、石窟寺及墓葬壁畫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館藏文物一體化防震及深??脊偶夹g裝備研發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和技術突破,推動了我國文物領域科技進步。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對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一直備受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星燦在論壇上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最新研究進展。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工作總方針是以田野考古工作為中心,以多學科聯合攻關方式開展研究。項目第五階段(2020-2024年)開展以來,項目組不同團隊持續圍繞遼寧建平牛河梁、山西興縣碧村、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延安蘆山峁、河南新密新砦、偃師二里頭、山東章丘焦家、四川新津寶墩、大邑高山、廣漢三星堆、湖北天門石家河、沙洋城河、湖南澧縣雞叫城、孫家崗、安徽含山凌家灘、浙江余杭良渚、江蘇常州寺墩等遺址,開展系統的田野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三星堆遺址埋藏坑的年代研究有了新突破。陳星燦表示,項目組共采集了200多個含碳樣品,經過篩選、處理、測量等工作后,共得到了幾十個碳十四年代數據,可以認為三星堆遺址埋藏坑(即“祭祀坑”)器物掩埋的時間大致相當,發生在商末周初。
陳星燦介紹,測年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項目組突破常規檢測方法,采用貝葉斯統計和核密度估計法對測年結果進行分析,綜合分析考古遺存年代,對重點遺址的關鍵時間節點探索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在石峁與三星堆遺址的測年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眾多的文化遺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遺存,科技創新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護航。
壁畫是繪畫藝術里的一顆璀璨明珠,墓葬壁畫的原址保護是尚待解決的技術難題。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致力的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能有效解決我國墓葬壁畫保存難度大等問題。
蘇伯民介紹了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通過對打虎亭漢墓、南唐二陵等2處墓葬壁畫的調查,揭示了微生物病害、鹽霜及已施用的保護材料老化等3種典型病害形成機理;研發智能移動式輻照滅菌裝置及空氣滅菌裝置、具有自滅菌功能的壁畫保護材料及綠色環保壁畫滅菌材料,提出預防性控制、電子束輻照、蒜素材料治理等多種微生物防治方法;揭示墓葬環境特征變化與墓葬壁畫附著力變遷之間的關聯關系,實現了對原位環境下墓葬壁畫本體劣化的量化評估和預測,形成自適應智能化墓葬壁畫原位保護環境調控技術和實施方案;研發兩類無機納米材料雜化復合改性的地仗層加固材料,研發多種潮濕環境下可快速固化、原位修復加固壁畫顏料層材料。
“墓葬壁畫、遺址的保護是整體性的”, 蘇伯民說,“如果一開始就能夠介入預防性的保護措施,進行可靠、科學的防護,墓葬壁畫的保護會有非常大的進步?!?/span>
國內外歷次強震造成了館藏文物大量損毀,且普遍存在“館舍不壞、文物震損,采取措施、文物仍震損”等突出問題。
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葛家琪,帶領團隊開展館藏文物防震領域的系統研究。葛家琪以《館藏文物一體化防震關鍵技術研究》為題,分享館藏文物防震領域的成果,“項目通過開展地震動傳遞至文物本體的耦合系統多學科交叉研究,基于震害風險調查完成地震易損館藏文物的界定,建立風險評估方法?!?/span>
葛家琪透露,“館舍結構+展藏柜+文物”一體化模型振動臺試驗在國際上首次開展,提出安全性指標和一體化設計方法,形成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防震措施裝備和有效性評價方法集成成果及成套技術,在甘肅省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等開展示范應用,并在甘孜民族博物館中經歷了瀘定6.8級地震的考驗和驗證。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文化遺產以數字為載體,延續生命,數字化技術讓文化遺產歷久彌新。如何盤活數字文化遺產數據,實現安全共享?
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教授萬亮以《數字文化遺產數據的智能化分析利用及全流程版權保護初探》為主題進行成果分享,給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萬亮表示,項目組圍繞讓數字文化遺產“長久活下去,生動活起來”的目標,重點面向不可移動文物(以石窟壁畫為代表)和可移動文物(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數字化表示,構建起“加工-保存-增強-利用”四個環節在內的技術體系,針對當前數字文化遺產數據面臨的“實際利用率低、不敢共享”等現實難題探索可行的解決方案。
“項目以考古、傳播、管理等實際業務需求為導向,結合示范單位數據特點,研究并構建了敦煌壁畫高質量圖像數據集,初步開發了具有跨平臺、跨硬件、跨系統等特性的智能計算引擎,以支撐目標檢測、實例分割、圖文協同多模態檢索等智能分析需求?!?萬亮說,項目設計并實現了區塊鏈-數字水印聯合的兩級版權保護技術,對在線數據的使用提供隨時跟蹤追溯,對于離線數據提供版權識別功能,有效回答了“誰在何時用了什么數據”這個問題。
據悉,目前,項目已將軟硬件平臺及技術初步集成到敦煌研究院、湖南博物院兩家示范單位的數字資產管理平臺,協助構建了“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與IP授權平臺。
在本次論壇上,專家學者還圍繞青藏高原古代人群遷移及氣候變化格局、石窟寺巖體穩定性預測與加固技術、下馬碑遺址早期人類使用顏料和復合工具研究、深??脊艑S肁UV研發、金屬文物耐蝕性評估等項目進行了分享與探討?!?/span>來源 :文旅中國
本文采摘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